谐波减速器传动特点及原理 谐波齿轮减速器 谐波齿轮减速器是利用行星齿轮传动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减速器。谐波齿轮传动(简称谐波传动),它是依靠柔性零件产生弹性机械波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一种行星齿轮传动。 它主要由三个基本构件组成: (1)带有内齿圈的刚性齿轮(刚轮),它相当于行星系中的中心轮; (2)带有外齿圈的柔性齿轮(柔轮),它相当于行星齿轮; (3)波发生器H,它相当于行星架。 作为减速器使用,通常采用波发生器主动、刚轮固定、柔轮输出形式。 波发生器H是一个杆状部件,其两端装有滚动轴承构成滚轮,与柔轮1的内壁相互压紧。柔轮为可产生较大弹性变形的薄壁齿轮,其内孔直径略小于波发生器的总长。波发生器是使柔轮产生可控弹性变形的构件。当波发生器装入柔轮后,迫使柔轮的剖面由原先的圆形变成椭圆形,其长轴两端附近的齿与刚轮的齿完全啮合,而短轴两端附近的齿则与刚轮完全脱开。周长上其他区段的齿处于啮合和脱离的过渡状态。当波发生器沿图示方向连续转动时,柔轮的变形不断改变,使柔轮与刚轮的啮合状态也不断改变,由啮入、啮合、啮出、脱开、再啮入……,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实现柔轮相对刚轮沿波发生器H相反方向的缓慢旋转。 工作时,固定钢轮,由电机带动波发生器转动,柔轮作为从动轮,输出转动,带动负载运动。 在传动过程中,波发生器转一周,柔轮上某点变形的循环次数称为波数,以 n 表示。常用的是双波和三波两种。双波传动的柔轮应力较小,结构比较简单,易于获得大的传动比。故为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 谐波齿轮传动的柔轮和刚轮的周节相同,但齿数不等,通常采用刚轮与柔轮齿数差等于波数,即 z2-z1=n 式中 z2、z1--分别为刚轮与柔轮的齿数。 当刚轮固定、发生器主动、柔轮从动时,谐波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为 i=-z1/(z2-z1) 双波传动中,z2-z1=2,柔轮齿数很多。上式负号表示柔轮的转向与波发生器的转向相反。由此可看出,谐波减速器可获得很大的传动比。
1.精度高:多齿在两个180度对称位置同时啮合,因此齿轮齿距误差和累积齿距误差对旋转精度的影响较为平均,可得到极高 的位置精度和旋转精度。 2.传动比大:单级谐波齿轮传动的传动比可达i=30~500,且结构简单,三个在同轴上的基本零部件就可实现高减速比。 3.承载能力高:谐波传动中,齿与齿的啮合是面接触,加上同时啮合齿数比较多,因而单位面积载荷小,承载能力较其他传动 形式高。 4.体积小、重量轻:相比普通的齿轮装置,体积和重量可以大幅降低,实现小型化、轻量化。 5.传动效率高、寿命长。 6.传动平稳、无冲击,噪音小
谐波减速器的制造技术基础是谐波传动,谐波传动是由波发生器、柔性轮和刚性轮3个基本构件组成的机械传动。这种传动是在波发生器的作用下使柔性轮产生弹性变形并与刚性轮相互作用达到传递运动或动力的目的,谐波单元轴承产生谐波运动,带动谐波减速器柔性轮(与轴承配合)产生谐波运动,实现大传动比的变速要求。 图片 减速器结构3D动画展示: 高性能减速器的精密加工设备主要来自日本、瑞士等国外厂商,与此同时,减速器的设计、材料、热处理、加工工艺、齿轮、轴承、密封、装配工艺、零件检测、成品检测等一系列的环节都需要高端技术作为支持。
仪器仪表产品品种门类繁多,覆盖面很广。随着我国的发展对仪器仪表需求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比国外发展来说相对薄弱,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在技术、研发团队、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差距造成的。